一、引言
“贫困住区”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的一部分,是城市化进程下社会空间重构和居住空间分异产生的一类特殊空间,其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1]。国外相关研究始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并在同心环、扇形和多核心3个土地利用经典模型中深入探讨了贫困住区的分布特征[2-4]。后继学者虽不断修正这3个模型,结果仍指出贫困住区主要分布于中心区内部、CBD外缘[5]。之后彼得曼(PeterMann)、巴德科克(Badcock)和麦吉(McGee)等学者关于英国[6]、澳大利亚[7]和东南亚港口城市[8]的研究表明,美国城市贫困住区的分布特征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贫困住区可能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也可能分布在郊区和城市边缘区。国内学术界关于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者们主要对低收入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学者们主要利用政府部门提供的低保人口统计数据,对北京、南京、广州和重庆等城市的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9-13],另一方面学者们主要借助问卷调查中的人口经济属性数据,对北京、西安和兰州的城市贫困空间分布进行了探究[14-17]。虽然上述研究较好地揭示了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等内容,但研究局限于街道尺度上探讨贫困人口的分布,未能真正具体到“贫困人口聚居区”(以下简称“贫困住区”)这一实体空间尺度,因而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状态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入探讨。
我国西北地区是河谷城市的重要分布区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结构长期受制于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的影响。兰州作为西北中心城市和典型河谷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兴起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转型期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体的贫困人口大量涌现并聚居,其贫困住区的形成具有典型性。就城市空间结构而言,兰州为河谷城市,与其互动形成的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特殊性。有鉴于此,本文从空间结构视角出发,以更微观具体的贫困住区为基本研究单元,探析兰州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状态,以及与城市空间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以期能够丰富兰州城市贫困地理的研究内容,拓展我国城市贫困地理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为针对性地制定缓解贫困的地域政策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陆都”“丝路重镇”和“黄河之都”的称谓。作为“陆都”,它深居我国大陆腹地,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作为“丝路重镇”,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级节点城市。因地处西北中心地带,它关系着西北乃至整个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战略要地[18]。作为“黄河之都”,它坐落于黄河上中游多个大小不等的河谷盆地中,两岸群山对峙,是一座“两山夹一河”的河谷城市,空间狭窄且整体性差。
以兰州市主城区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4个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面积约230 km2,2017年常住人口约255万人。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大规模建设与发展,兰州市区逐渐形成了7个功能突出、分工明确的组团,即以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教育文化、科技信息为主的城关中心组团,以物流仓储、商业贸易为主的东岗组团,以高新产业、商业贸易为主的雁滩组团,以生物制品、医药加工为主的盐场组团,以机械加工、铁路运输、商业贸易为主的七里河组团,以石油化工、电力工业为主的西固组团,以文化教育、高新产业、机械电子为主的安宁组团。
(二)数据来源
贫困住区是在综合分析多源数据的基础上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1)对兰州市主城区2014年末的最低保障人口数据、流入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得到城市贫困人口聚居的街道、社区。(2)将兰州市主城区街道(乡镇)边界地图与时相为2014年11月的谷歌影像地图叠加,并结合《兰州市棚户区改造规划(2014—2017)》,分析住区影像特征并初步确定贫困住区的名称与地域范围。(3)对确定的贫困住区展开实地调查,经认真筛选和对比,确定其名称、地域范围和数目,共计155个。
兰州市区街道(乡镇)边界数据来自测绘部门,基础地理要素数据(黄河、排洪沟、铁路)和组团边界数据均来自兰州市第三版总体规划中的图形数据。以软件为操作平台,以市区街道(乡镇)边界为底图,统一采用Beijing1954GK进行投影,经矢量化和配准校正,将上述空间数据存储于地理数据库中。 上一篇:服务石油化工产业发展 建设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