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三维码门牌在民族社区的应用研究 ——以兰州

来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一、引言

门牌是标记门牌号码的一种载体,用于记录所在房屋的编号,代表房屋地址在水平方向上的精确位置。正如身份证是公民身份的证明,门牌也是一座建筑、一幢房屋的对外辨识标志,是房屋在城市位置中的坐标。我国的门牌制度历史悠远,始于宋元时期的保甲体系,经过明清时期的里甲制度,在民国时期的警察制度下不断成熟,最终形成了现代的淡蓝底门牌[1]。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改造和新城建设的步伐加快,随之出现的门牌新旧混用、断码空号、跳号重号等编制滞后乱象,不但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而且为城市管理设置了障碍[2]。因此,房屋地址的标准化改革成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2017年1月,福建省印发了《关于实施标准地址二维码管理工作的意见》,并陆续在门牌楼栋、道路街巷中加入二维码信息,从而实现了“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为城市管理者更好服务大众提供了新平台和新契机[3]。但在具体实践中,二维码门牌存在着容易伪造、制假成本低、悬挂位置过高、扫码识别困难等问题,影响了后续工作开展。随着近年来三维码编码技术的日趋成熟,三维码门牌所具有的美观、易识读、储存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本研究以兰州西园社区为样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为其设计了几款不同样式的三维码门牌,并提供了一套三维码门牌的解决方案,旨在为移动互联智慧社区的建立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门牌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保甲制与门牌制度

我国的门牌制度起源于保甲制。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社会、管理户籍的有效手段,在汉代就有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的户籍管理方法。唐代形成了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的社会管理模式。宋代正式提出了保甲制。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为提高军事力量,推出了“保甲法”:即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旨在有效削减部队与军费,利用乡间百姓自行维护社会治安。元朝又出现了“甲”的概念,即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作为统治者对基层的高压统治手段,甲生制度在元代十分普及,如果有外人进入甲生的辖区,甲生就必定来过问。门牌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元代的史料中,记载了当时的门牌包含的居民姓名、妻子名、奴婢名和牲畜数等全部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门牌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进行人口管理、户籍管理与社会控制的主要载体。至明清时期,保甲制发展为“牌甲制”,即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体现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格控制。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警察制度取代了牌甲制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与其关联的门牌制度也变得简洁化、数字化,门牌从传统的记录户口财产状况等详细信息变为只标有编号和地理位置信息。新中国成立后,门牌依旧沿袭民国时期去繁从简的原则,仅起到标识街道名称、房屋单位之用,其材质也由古代的纸质门牌、木质门牌、铁质门牌变为现代的铝制、PVC、亚克力等新型功能门牌。

(二)现代门牌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日趋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门牌的功能也更为丰富,除了作为标准地址信息的载体外,也与智慧城市的建设配套,有助于提升社区的生活信息、治安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尤其在当前的移动互联时代下,门牌不仅是社区住户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城市的微名片,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门牌不仅彰显了城市的形象和历史,表明了城市的文明和秩序,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城市管理的水平。

不可否认,现代门牌在人们对外交往、邮政通信、紧急救援、户籍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改造,地面的建筑早已几易门面,而门牌号却没有随之跟上,给门牌的衍生入户服务带来极大的不便,也为城市管理设置了障碍。据有关部门统计,在邮政系统无法投递的邮件中,约30%都是因为门牌地址编码混乱的缘故。不仅如此,门牌号的管理情况也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公安、消防和急救等部门的快速反应水平和形象;门牌号的不明确,常常会耽误宝贵的出警时间,甚至会出现在报警地点附近兜圈找不到具体位置的情况。此外,公安、民政、房管和工商等部门对房屋地址信息资源管理各自存在不同的系统,导致同一间房屋在各个部门显示不同地址信息的情况。因此,对房屋地址标准化的探索成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2017年,福建省率先引入二维码门牌,落实“一标三实”门牌建设,创新社区网格化治理,赋予门牌交互功能,为建立移动互联智慧社区进行了实践探索。
上一篇:兰州市城关区残疾人照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