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现状与发展探讨

来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5

在我国五大蔬菜优势产区中,甘肃兰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梯次安排蔬菜播种,弥补了东南沿海和中东部地区夏秋两季蔬菜供应的缺口,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已发展成为我国蔬菜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高原夏菜西菜东调”产区之一。本文对兰州高原夏菜进行总结分析,论述了制约高原夏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为兰州的蔬菜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建议,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

1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

兰州市的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和红古区为高原夏菜的主要产区,其中榆中县夏菜播种面积最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品种的不断丰富,兰州各县区的蔬菜产量和销售收入在持续增长。

2010—2016年兰州市蔬菜播种面积和各县区的播种面积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其中,2012年榆中蔬菜种植面积为1.96×104hm2,较上年增长7.69%,到2016年种植面积已达2.66×104hm2,占全市蔬菜总面积的1/3。其他资料显示,2018年兰州高原夏菜实现销售收入3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 000元左右,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蔬菜种植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占30%[2],高原夏菜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设施栽培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

一方面,虽然政府大力扶持红古区青土坡,榆中县小康营、青城等地的蔬菜产业,但由于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当地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仍需建设更多的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菜农大多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户均土地面积小,在种植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加之其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品牌观念,因而从生产资料的选购到种植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机械化与标准化程度都不是很高。

2.2 更新速度较慢,销售模式单一

品种结构上,高原夏菜仍以大宗低价位蔬菜为主,主要为大白菜、菜花、西兰花等,受气候条件限制,品种较单一,更新速度较慢,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品种较少。尽管已具备初步的生产规模和较好的品质,但依然存在部分区域技术水平不高、种植规模分散、物流系统不健全的问题。

2.3 科技支撑不足,低产业链条受限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因此导致围绕夏菜产业发展的二次产业发展程度不高,高原夏菜产业链条延伸速度慢,关联企业精加工、深加工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2.4 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虽然甘肃省财政支农资金以及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资金等都大力支持兰州市优质蔬菜生产,但是农民收入低、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扩大设施生产面积方面,农民自投部分依然不足,还需各级政府继续扶持。同时,蔬菜产业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政府给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蔬菜加工销售企业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技术研发滞后。

2.5 尾菜处理不当,废弃物利用率低

据粗略估计,高原夏菜每年产生将近150万t的废弃叶、茎和根。由于产业加工链较短,因此效果明显、生态效益高的尾菜加工利用技术和加工企业较少,致使蔬菜收获季节大量尾菜堆积于田间地头。这些蔬菜废弃物遇到高温天气又极易腐烂,尾菜腐烂过程中会导致亚硝酸盐沉积和毒素积累,从而使菜田质量逐年下降[2]。

3 产业发展对策

3.1 发展规模种植,促进标准化生产

第一,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的基础是标准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先行,构建产品有标准、生产有规程、质量可追溯、市场有监管、企业有诚信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规模化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第二,以培育特色产品为着力点,发展优势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带。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消费者需求量大、市场反馈好的蔬菜新品种,以高原夏菜种植数量、蔬菜质量体系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来促使高标准高质量的产业园区的形成,延长蔬菜产业链条,继续发展围绕夏菜主产业成长起来的二线产业。

3.2 夯实农民培训,加强农推体系建设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建设完备的蔬菜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完善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为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技术员提供技术培训的机会,依托农民就业培训和产业培训工程,采用现场宣讲、网络培训等方式培训一批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高原夏菜从业人员。
上一篇:职业学院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